杨卫东的《月亮》一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哲理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关于时间、空间、人类情感与宇宙存在的广阔领域。本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月亮意象的创新处理,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于生命本质和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
首节“几万年的仰望。我此刻仰望你”,开篇即以一种历史性的宏大视角切入,将个体的“此刻仰望”与“几万年的仰望”相连结,形成了一种时间的纵深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这种手法不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中,也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们与我们不同。我在空中建一座我们的花园”,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他们”(可能是指历史上的其他仰望者,或者是泛指所有人类)的不同,彰显出诗人的独特性和个体性。同时,“在空中建一座我们的花园”这一意象,既富有浪漫色彩,又暗含着诗人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节中,“空对空。空中有万物”一句,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宇宙的空灵与包容。这里的“空”并非虚无,而是包含了万物的可能性,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空”。紧接着,“我说,你站在夕阳下,夜色就逼近。像娥眉豆逼近夜色的形状”,诗人通过具体的景象(夕阳、夜色、娥眉豆)来描绘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使得抽象的时间变得可感可触。同时,“像娥眉豆逼近夜色的形状”这一比喻,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物象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最后一节,“适合想念所有人类/那些,那些。那些不可思念的人/我也祝福你”,诗人将情感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人类”,甚至包括那些“不可思念的人”。这种无差别的祝福,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普世的情怀。而“像星星祝福大地,像诗人祝福诗人”的句式,则通过类比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祝福的深邃与广阔。最后,“月亮它看透我/像张若虚看透月亮”一句,既是对全诗的一个总结,也是诗人对于自我与月亮、个体与宇宙关系的一种深刻领悟。这里的“看透”,既包含了理解与洞察,也暗含着一种超越与解脱。
综上所述,《月亮》一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哲理的思考和独特的意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空间、人类情感与宇宙存在的诗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诗人以月亮为媒介,不仅表达了对于个体生命和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一种对于宇宙万物的敬畏与祝福。
附原作
月亮
文/问剑(杨卫东)
几万年的仰望。我此刻仰望你
他们与我们不同。我在空中
建一座我们的花园
空对空。空中有万物
我说,你站在夕阳下,夜色就
逼近。像娥眉豆逼近夜色的形状
适合想念所有人类
那些,那些。那些不可思念的人
我也祝福你。像
星星祝福大地,像诗人祝福
诗人。月亮它看透我
像张若虚看透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