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方证实,知名学者、作家傅国涌于7月7日病逝。”新京报、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刊发了消息。知名学者丁东于7日上午9时22分在微信公众号发文《惜别傅国涌》,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傅国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惊闻先生英年早逝,除了震惊,伴随着无限的悲哀。写下以下文字以示悼念。
1967年,傅国涌出生于浙江乐清的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为其日后的学术探索与写作事业筑牢了坚不可摧的根基。长期以来,他潜心钻研中国近现代史,通过对浩繁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与剖析,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历史观及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知识界,傅国涌先生无疑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卓越人物。他凭借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勇于追求真理的无畏勇气以及胸怀天下的博爱精神,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尊敬与高度赞誉。
傅国涌先生的学识如同浩瀚海洋,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他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鞭辟入里的研究,对世界历史与文化也持有别具一格的见解。他的学问不仅体现在对书本知识的精湛掌握上,更在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敏锐分析。在多次学术演讲与著作中,他总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将古今中外的知识融会贯通,为听众与读者带来丰富的思想启迪与深刻思考。其代表作之一《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为独特视角,生动再现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宏伟画卷。通过对当时人们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珍贵资料的细致整理与深入分析,使读者能够从多元角度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进程及其深远影响。正是这般渊博而深邃的知识,使得他在当代中国知识界独树一帜,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
傅国涌先生的思想深邃且独到,他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总能发人深省,启迪思考。他不仅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人类文明的精髓要义,还能对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他的思想兼具前瞻性与批判性,总能以独到的视角揭示事物的本质所在。在他的著作与演讲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殷切期望。他所著的《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从别具一格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大转型时期各种政治势力与人物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书中通过对主角与配角的对比剖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的思想,无疑为当代中国知识界注入了一股清新活力与深刻启迪。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傅国涌先生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无畏勇气。他敢于直面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勇于揭露社会中的不公与黑暗现象。在他的笔端与演讲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他对权力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他勇敢地为弱势群体发声,坚决捍卫正义与公平的原则。例如,在《追寻失去的传统》一书中,他细致追溯了言论自由与公共空间的兴衰历程,深刻揭示了权力对言论的压制以及对公共领域的侵蚀,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深刻镜鉴。又如,在《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中,傅国涌先生通过梁漱溟、胡适、竺可桢、沈从文等知识分子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生动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权力面前的艰难挣扎与坚定坚持,深刻揭示了权力对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在言论尚未完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这种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显得尤为难能可贵,熠熠生辉。
傅国涌先生的博爱胸襟令人肃然起敬。他不仅深切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还积极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他的著作与演讲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与对生命的尊重。他大力倡导宽容、理解和包容,呼吁人们摒弃偏见与仇恨,共同携手构建一个和谐美好、充满爱的社会。这种博爱精神不仅深深融入他的日常言行,更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之中。在其《新学记》这本书中,傅国涌深刻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固化与狭隘,强调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健全价值观的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博爱精神,即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局限于追求功利性的成功。他的博爱胸襟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又如,先生撰写的《寻找中国之美》,该书从多个维度探寻中国的美好之处,包括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这种对祖国之美的深入发现与深情赞美,也是一种博爱精神的生动体现。
傅国涌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博爱的胸襟,成为了当代中国知识界的一面鲜明旗帜。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学术界的范畴,他的思想与行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并唤醒着越来越多的人对知识、真理与博爱的执着追求。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非凡的成就,更在人格魅力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光辉。傅国涌先生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写的人。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