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何辉鸣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艺术》一文中,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现实主义艺术将彻底淘汰,巴尔扎克、狄更斯无人问津。本人不敢苟同,特写本文与何教授商榷。
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的命运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人工智能、现实主义艺术以及艺术的本质与功能。这一辩题的核心在于判断现实主义艺术是否会在技术驱动的未来中黯然失色,被新兴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以及艺术是否仅仅是为了反映生活还是更深远地创造新的生活体验。
第一、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新边疆
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创造性生成等领域的突破,确实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AI艺术,如由算法生成的画作、音乐作品乃至文学作品,已经开始在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作品往往基于大数据分析,能够模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新奇视觉效果或情感表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I艺术能够全面取代人类艺术,尤其是现实主义艺术。那是因为现实主义艺术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套用一句话,每个艺术家都是独特的存在。
第二、现实主义艺术:独特价值
以巴尔扎克、狄更斯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为代表,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社会现象、人性复杂性和人类情感的深度。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视角和创造力,对生活进行有选择性的提炼和升华,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其表现如下:
1.社会批判与反思: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往往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和批判,它们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情节,揭示社会矛盾,激发公众对社会公正、道德伦理等问题的讨论。这种功能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社会问题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需要艺术来持续关注和反映。
2.情感共鸣与人性探索:现实主义艺术通过真实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使读者或观众能够在作品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从而加深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是AI艺术难以完全复制的,因为它依赖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3.文化传承与创新:现实主义艺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记录了历史,还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丰富了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它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促进了艺术的多样性和进步。
第三、艺术:反映与创造的双重使命
认为艺术仅仅是为了反映生活而忽略了其创造新生活的潜力,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艺术确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想象、创造和表达,引领人们超越现实,探索未知,激发新的思想和情感。现实主义艺术也不例外,它在忠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重塑和丰富着人们的认知框架和生活体验。
在人工智能时代,现实主义艺术并不会被淘汰,反而可能会以更加多元和创新的方式发展。AI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工具,辅助艺术家进行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表现手段,但艺术的灵魂——对人类经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始终是AI难以触及的领域。例如,个人的回忆录撰写是一种个人的独特的,独有的人生、感情经历,这一点恐怕是AI无法完成的。而艺术家们则可以继续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结合现代科技,探索更加复杂多维的人类现实,创作出既有深度又具创新性的作品。
总之,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现实主义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传承作用,特别是情感体验,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回到那句老话,每个艺术家都是独特的存在。
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