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情境中的深厚人情与人性光辉的闪烁——张绍民《从前的灯光》赏析
2025-07-16 14:26:56
  • 0
  • 0
  • 0

       上午一睁眼,在微信群里看见张绍民老师的这首《从前的灯光》的视频版,看见评论区一人留言说,结尾太直白,我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之后感觉意犹未尽,进不住想写几句。仔细阅读了几遍张老师的大作,写下以下自己的读后感。总体感觉是,这首诗以其深情与细腻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从前(上个世纪)清贫岁月中,那份简单而真挚的人情与温暖。在贫瘠的物质条件下,“娘”(母亲)用一盏煤油灯,人们用一些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构建出一幅充满深厚情感与人性光辉的生动图景。

       “吹灭灯,黑暗就回了家。”起句即引人入胜,黑暗与灯光,一个代表无尽的沉寂与虚无,一个则象征着希望与温暖。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得“黑暗”仿佛有了生命,它在灯光熄灭后“回家”,这样的描绘既富有诗意,又隐含了深刻的哲理。此刻的“黑暗”已经不是一般的黑暗,似乎隐喻着诗人某种期待或者说是期盼。在过去贫困的时代,农村辛苦劳作的人们忙碌了一天,天黑时回家也就成了人们心理上的期待,只有天黑了,人们才能回到家里,而家里,虽然贫穷,却有“煤油灯”、更有娘的温馨。

       接下来的诗句,“许多夜里,我们灭灯聊天,节约煤油,话语明亮。”更是生动地展现了一种简单而淳朴的生活方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便是在黑暗中,人们的话语也是明亮的,也能照亮彼此的心灵,这种“明亮”远胜于任何物质的灯光。这里,诗人用“话语明亮”来形容人们之间的交流,既形象又生动,让人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情谊,同时也暗讽了如今人们的某种冷漠的生存状态,即,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和人的距离却日益疏远了,进而引发人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那天来客,深冬的黑夜,娘点亮两盏煤油灯,灯光亮出了白天。”这几句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深冬的黑夜,寒冷而漫长,但“娘”点亮的两盏煤油灯,却仿佛将黑夜变成了白天。这里的“灯光亮出了白天”,不仅是对煤油灯亮度的形象描述,更是对那份深深的人情和温暖的象征。这里点亮的是两盏,而不是一盏,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其中蕴含着人们对光明,对家的温暖的深切期盼。其次点亮油灯的不是别人,而是“娘”,一个“娘”字即象征着家的的温暖,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最深切的敬意。

       “屋里堆满了光的积雪。”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比喻,将灯光比作积雪,形象地描绘出灯光洒满屋子的情景,使得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光明和温暖。这一比喻使得全诗更加生动。既表达了诗人对那个充满人性温暖时代的难以忘怀,也在某种程度上已发读者对当代社会生存状态的质疑。

       “没有好吃的,娘用灯光招待客人。”这是全诗最为动人的一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或许无法用丰盛的食物来招待客人,但他们却依然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用那明亮的灯光,来欢迎每一位到访的客人。这里的“灯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物理意义,它更象征着普通人民的质朴、热情、真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尾貌似直白,其实意味深长。这也是微叙事诗歌写作特点。如果你仔细阅读,一幅生动、立体的画面便会出现在眼前。犹如站在罗中立的《父亲》画前,让人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从前的灯光》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温暖的诗歌,诗人用简单而真挚的语言,描绘了从前清贫岁月中闪烁的人性的光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娘”以及那些普通的人们用煤油灯的灯光、用真诚的话语,构建出一个充满温暖与真情的世界。这首诗不是让我们回到那个贫乏的时代,而是让我们回味那个时代的纯朴与真挚,更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同时也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思。


2025.07.16 


附原作

从前的灯光

文/张绍民

吹灭灯

黑暗就回了家

许多夜里

我们灭灯聊天

节约煤油

话语明亮

那天来客

深冬的黑夜

娘点亮两盏煤油灯

灯光亮出了白天

屋里堆满了光的积雪

没有好吃的

娘用灯光

招待客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