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隐喻及深刻的哲思:试析刘刚的新作《破裂的瓷器》
2025-08-01 16:56:04
  • 0
  • 0
  • 0

       刘刚的新作《破裂的瓷器》犹如一幅深邃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卷,通过象征与隐喻的手法,蕴含着对战争、历史与人性深刻的哲思,让读者在碎片化的意象中感受到沉重的思考。

       诗的开篇“躲在泥土里,不肯愬源,曾经是碟或是碗,祭祀的,神器,装不满历史的故事”,将“瓷器”这一意象推至前台。瓷器本为日常器物,或碟或碗,也曾在祭祀中成为神圣的“神器”,然而它“装不满历史的故事”,暗示着无论曾经承载过何种功能与意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这里的瓷器象征着人类文明中那些看似重要却又在历史洪流中显得渺小的存在,它们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却无法完整记录或改变历史的走向。与英国大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翁颂》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诗人写道,“碎了就碎了,没有和平,那有什么繁华与安宁”,瓷器的破碎成为转折点,象征着战争的爆发。“没有和平”直接点明了战争带来的后果,繁华与安宁在战争面前不堪一击。这种象征将瓷器的破碎与和平的缺失紧密相连,暗示着战争一旦开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被摧毁,人类社会将陷入混乱与痛苦之中。同时也隐喻着作者对毁掉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渴望。

       接着作者把笔端转向具体的家乡,“你看武胜城,芜菁坪,新添坟墓,长的还是过去的烟云”,诗人以具体的地名“武胜城”“芜菁坪”为切入点,描绘出过往历史的惨状——新添的坟墓。这些坟墓象征着历史上因战争中逝去的生命,而“长的还是过去的烟云”则进一步深化了象征意义,表明战争带来的伤痛和悲剧如同过去的烟云一样,不断在历史中重演。人类似乎从未从战争的教训中真正吸取经验,历史的悲剧一次次上演,让人不禁对人类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

       诗人进一步感叹道,“可怜,无数人的骨头,垒起,帝王、将相的威严和贪婪”,诗人在这里用“骨头”象征着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命成为了帝王将相追求威严和贪婪的牺牲品。这一隐喻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发动战争,让无数无辜的生命付出代价。这种对权力与人性贪婪的批判,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下显得更加震撼人心。

       诗人没有仅仅停止在感叹中,而是进一步运用隐喻的手法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只要旌旗还在黑暗中招展,即使是太阳,也难在风中伸直腰杆”,旌旗象征着战争的旗帜和权力的象征,在黑暗中招展的旌旗暗示着战争的持续和权力的肆虐。而“太阳”本应是光明和正义的象征,却“难在风中伸直腰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正义在战争和权力面前的无奈与无力。这一隐喻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渴望。

       结尾部分作者警示到,“瓷片用一生,在诠释;也在警告,俄罗斯与乌克的战争,诞生的是什么”,诗人将瓷片赋予了生命和使命,它们用破碎的一生诠释着战争的残酷,也在警告着当下正在发生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瓷片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现实的警示者,提醒人们战争只会带来痛苦和毁灭,而和平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总体而言,刘刚的《破裂的瓷器》通过象征与隐喻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权力与人性等深刻的主题融为一体。瓷器这一意象贯穿全诗,从曾经的器物到破碎后的警示,象征着人类文明在战争中的脆弱与无奈。诗人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批判中,表达了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不禁陷入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之中。


附原作

碎裂的瓷器

文/刘刚

躲在泥土里

不肯愬源

曾经是碟或是碗

祭祀的 神器

装不满历史的故事

碎了就碎了

没有和平

那有什么繁华与安宁

你看武胜城,芜菁坪

新添坟墓

长的还是过去的烟云

可怜,无数人的骨头

垒起,帝王、将相的威严和贪婪

只要旌旗还在黑暗中 招展

即使是太阳

也难在风中伸直腰杆

瓷片用一生

在诠释;也在警告

俄罗斯与乌克的战争

诞生的是什么



                                                                                                                      

                                                                                                                     2025.08.01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